近段时间以来,中概股处于风口浪尖,教育企业更是问题不断。先是跟谁学遭遇做空,接着好未来也自曝财务作假。
日前,又有一家教育企业—达内科技发布财报称,公司自上市以来,5年时间累计虚增营收6.3亿元。同时,达内科技2018年财报显示,公司2018年已亏损5.92亿元,2019上半年亏损超6亿元,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而受疫情影响,达内科技的线下学习中心不得不关闭,今年的线下教育面临着严峻考验。
《证券日报》记者就财务造假以及如何应对疫情冲击等相关问题采访达内科技,公司相关人士称:“会抓紧时间回复。”但截至截稿,公司未给予任何回复。
上市5年虚增6.3亿元营收
近日,达内科技公布审计后的财报显示,公司2014年至2018年的实际营收分别为7.12亿元、11亿元、15.2亿元、17.53亿元、20.85亿元。但此前达内科技宣布的营收分别为8.37亿元、11.78亿元、15.8亿元、19.7亿元、22.39亿元,这5年累计虚增了约6.3亿元营收。
达内科技财务造假一事在去年就出现端倪。
2019年4月份,达内科技董事会独立审核委员会发现,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启动调查后在当年11月公布,达内科技自2014年上市以来所有财报均不准确。
董事会独立审核委员会在调查中认为,达内科技涉嫌故意夸大收入。达内科技的学生账户、公司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中记录的状态、贷款数据并不准确。根据会计统计准则,培训机构必须在学生上完课之后,才能将课程学费确认为公司收入。
对于教育培训公司来说,培训贷一直被诟病。培训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向学生推出分期贷款支付学费,可减轻学生的支付压力,但是一旦“入坑”,退费则异常艰难。事实上,培训贷已经成为教育培训机构被投诉的重点。去年,韦博英语多地关店,不少没有完成课程学习的学员,却被迫继续偿还金融贷款。
而培训贷也成为达内科技虚增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独立审核委员会发现,达内科技违规向第三方提供资金、为学员的贷款提供担保,收取没有适当文件支持的不当费用。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达内科技连续多年财务造假属实,该公司可能会面临SEC的重罚以及投资者的索赔诉讼。”
新《证券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证券发行和交易活动,扰乱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市场秩序,损害境内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
王智斌还认为,根据该规定,达内科技境内投资者,有机会在境内起诉该公司。由于新证券法3月份才实施,境内投资者如何在境内起诉,实践操作中是否会遇到障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根据新证券法规定,中国证监会可以管理达内科技,一般是被罚款并责令改正的可能性较大。”上海申宜禾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龙国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针对国内上市公司如有此类行为,公司高管甚至还要承担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以及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补充规定》对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等案件的追诉做了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虚增或者虚减资产达到当期披露的资产总额30%以上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今年或更糟糕
近日,达内科技也终于公布了经历两次延期的2018年年报。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0.85亿元,同比增长18.9%;毛利润为11.67亿元;净亏损5.92亿元。
此外,达内科技还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9财年上半年业绩报告。2019财年上半年,达内科技净亏损6.25亿元,同比扩大84.93%,2018年同期为3.38亿元;经营亏损6.47亿元,比2018年同期的3.46亿元扩大了87.03%;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亏损为11.36元。
报告期末,达内科技总资产25.46亿元,较比2018年同期的18.78亿元增长了35.56%;总负债25.65亿元,较比2018年同期的13.06亿元扩大了近一倍,达96.34%;资产负债率达100.75%,2018年同期为69.56%。
陷入财务造假漩涡的达内科技,2019年上半年就已资不抵债,疫情之下,公司的线下学习中心又不得不关闭,可以说困难重重。
据了解,达内科技是创立于2002年的职业教育培训公司,提供编程、UI设计等课程,近年发展重点转向少儿编程培训。2014年4月份,达内科技在美上市,号称“中国职业教育第一股”。
根据财报,2019年财年上半年,达内科技K-12教育学习中心的总数从2018年12月31日的148个,增加29个到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177个;达内成人教育学习中心的总数从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180个,减少38个到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142个。
但是,这些线下学习中心自今年2月起全部关闭,学生转至线上上课。这意味着已经负债累累的达内科技,今年的经营情况或更不乐观。
疫情以来,已经有不少线下教育机构由于房租、人力等高额成本撑不下去。
达内科技也预计,由于疫情影响,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及第二季度业绩将遭到重大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