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产业> 正文

通“堵”点、补“断”点,助力企业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

时间: 2020-05-27 16:06:13 来源: 人民网

当前,新冠疫情全球快速扩散蔓延,对我国正在加快恢复的复工复产带来新一波冲击,特别是对外向型企业和承接出口产品的企业影响较大,订单减少甚至取消,不少企业面临半停顿、员工面临岗位不稳定,劳资关系出现新情况,其中相当部分是农民工,包括一些贫困地区农民工收入受到影响。

国际疫情蔓延给国内市场带来不确定因素很大、“断单、断链”使有些复工企业出现订单“吃不饱”、人员“岗不稳”的困难,使复工难复产、复产难复销的企业承受国内外疫情冲击叠加的压力。

为及时了解当前企业受全球疫情冲击下生存经营和用工情况、面临困难、及需要政府帮助渡过难关的政策措施等,中国劳动学会对全国130多家有代表性的外向型企业和一些小企业集中地进行了快速调查,涵盖制造、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金融等多个行业的大中小微型企业,涉及农民工约百万人。

人们居家生活一段后消费习惯也处于调整期,国内“补链”尚需一个开拓期,这些多种因素造成市场恢复并未像人们想象那样快,以致形成外向型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有个转变过程,有些快速补链、扩链获得新发展,有些困难企业难以维持保本经营,还有些特困企业因亏损减员、半歇业,处于市场恢复过程中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链的转变期。

“断单”“断链”对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冲击

“断单”现象时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叠加冲击中,外向型企业最为严重,调查企业中96%的外向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订单减少企业占38.52%,供应链上下游受波及企业占21.48%,已有订单被取消企业占18.15%,汇率波动受影响企业占6.30%,关键零部件进口受限占6.67%,基本没受影响企业占4.07%。

“断链”影响生产经营。国际疫情蔓延对全球产业链产生冲击,“断链”的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订单减少、招工用工出现波动、资金周转困难、人工成本和生产成本增加、原材料不稳定或中断、销售受影响等六大困难。“断单”、“断链”连带着航空管制“封国”,造成供应链中断、产品积压。

外贸收入大幅下滑。调查企业中接近五成的企业外贸业务营收都出现减少,三成的企业预计今年30%的外贸业务将会受到影响,一成以上的企业预计影响程度将达到70%以上。

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受影响程度不一。我国企业复工复产随着防疫积极向好和疫情高峰过去的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特征,特别是大型企业成为带领各类企业“保市场”的主力军。从制造业企业调查看,多数有较强的生产组织能力和员工防疫所需的生活工作配套设施能力,大中型企业是复工的骨干力量。调查显示,随着疫情全球蔓延造成的国际贸易市场波动影响的扩散,大型外贸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外贸业务减少比例都较大,中小企业虽然订单总量下降程度小于大企业,但由于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零配件配套加工领域,受产业链波动影响较大,加上本身抗压能力有限,疫情的全球蔓延带来的“断链”现象使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更加严重。

扩链加快、打通“堵”点、补上“断”点、“头部”企业带领大、中、小企业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正成为许多外向型企业化危为机的优先选项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新布局。

“补链”、“扩链”同步进行外贸企业在国内外疫情冲击下快速复苏。受冲击企业中部分企业“应对有方”,迅速调整产业链条,积极开拓新市场,在疫情扩散期间“转危为安”。

龙头企业优化布局产业链,带动“链式”复工。在国际疫情蔓延冲击全球产业链的背景下,龙头企业带领供货商重构产业链,“有中出新”与“无中生有”交织演进,加快产业链上技术创新,发挥带动产业链上企业积极复工复产的“领头羊”作用。

企业用工稳定背后需注意劳动关系风险

企业复工情况总体向好,大中型企业复工率高。调查企业的员工平均复岗率达到96.1%,基本恢复至春节前水平。原因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随着我国一季度以来企业复工率的不断提升以及“过度”防控的退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较快恢复,春节前放假的员工基本都回到企业的工作岗位;其二是外向型企业的原有订单仍在消化,部分企业新的订单有增加。富士康集团受国际疫情订单有所下降,但现有订单仍相对充足,截止到5月8日,富士康郑州园区复工已达20多万人,基本达到去年同期水平。

从不同规模的企业员工复岗率情况来看,大中型企业员工平均复岗率(97%)要高于小微企业(94.9%),大中型企业由于订单规模及市场业务调整的原因,部分大型企业(10%)4月份的用工量甚至超过春节前用工量的10-15%,在疫情期间“逆势而为”的效应较为明显。蓝思科技集团目前复工人数超过10万人,达到去年峰值,并且仍在招聘一线生产员工,还有1万左右的用工缺口。

面对国内外疫情的“双重”冲击,企业用工受影响程度增加,中小企业风险加大。企业营收的下降传导在劳动力市场中直接反应为用工需求的下降。相比较2月份中国劳动学会制造业复工的快速调查,用工受到冲击的企业比例有一定增加,特别是生产型岗位受影响较大,但总体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三成以上的企业用工基本没有影响,只有两成左右的企业出现部分减员的现象,其他受影响的企业中,多数采取减少工时、部分人员放假等方式来应对疫情造成的用工需求减少的影响。

从不同规模调查企业情况来看,大型企业应对用工需求减少的“组合拳”更加多元。根据自身业务需求的变化情况,大型企业采取减员、在岗人员放假、转岗、减少工时、降低薪酬等多种方式应对疫情带来的用工冲击,但中小企业的应对方式则较为单一,基本上只采取减少工时和裁员的方式,其中三成以上的小型企业采取裁员,接近七成的小型企业采取减少工时来应对用工需求减少的困境。因此疫情冲击企业的用工需求,中小企业的员工受影响程度更大,面临失业和岗位稳定性下降的几率相较于大型企业更大。

企业劳动争议风险增加。随着我国复工复产的逐步恢复,尽管当前疫情全球蔓延造成企业订单下滑,营收减少,但企业员工的复岗及劳动关系情况基本稳定。调查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5.9%,接近九成的企业员工工资都是正常发放;延期放假期间发部分工资或实行计件工资分别为3.09%;无延期放假期间不发工资情况。复工以来无劳动争议的企业占85.57%;产生劳动争议,通过企业内部调节的占10.31%,调查企业的劳动关系呈现基本稳定状态。

从企业的实际发展趋势来看,当前疫情冲击造成企业新订单量锐减,外向型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凸显,在现有订单消化完并且没有新订单的情况下,企业对返岗复工的员工多数采取“放假”措施。比如广东电器公司、广州珠宝公司、深圳微电子公司、东莞鞋业、浙江鞋厂等多个企业陆续发布了放假通知,从3月份开始放假,持续时间3-6个月不等。这些企业表面看并没有裁员,但实际上从长期来看,如果订单仍然不能恢复,这部分员工的劳动争议发生概率将大大提升。调查企业中,虽然有八成以上的企业仍然正常给员工发放工资,但已经有五成以上的企业表示一季度员工的工资只是保持过去水平,需求下降的趋势已经凸显,如果继续采取放假、减少工时等措施,企业工资协商等劳动争议将突出。

在防疫特殊时期,共享用工等新型灵活用工方式在解决制造型企业短期用工问题方面发挥了灵活作用,同时为节约人工成本,劳务派遣、临时工等灵活就业也为化解疫情期间企业招工难的困境提供多种解决渠道。但随着防疫常态化和受新一波冲击较长时间的不确定性,共享用工等方式仍然需要从法规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特殊时期劳动争议增加将成为企业、政府需要倍加重视和协调的问题。某些地区“共享用工”探索实施后,受疫情影响的餐饮业员工保持原有餐饮企业的劳动关系,不重签任何协议合同,借调用工缺口较大的制造业、零售业工作。但由于工作变化较大、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一些共享员工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不得不离职。“共享用工”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也大、培训成本大,是特殊环境下的临时之举,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值得深入探讨。

防疫常态化使企业防疫成本居高不下。对于企业来说,当前防疫物资短缺时期已经过去,而消化防疫成本也成为特殊时期的“一道试题”,从返城隔离14天到保持距离作业、就餐,住宿和厂所、工地每天、每班消毒通风,增加专职检查人员、购买防疫物资等,都得在制造、建造和经营成本中消化。从调查企业来看,企业购买口罩、消毒水、测温仪等材料设备的费用,每日人均达到2.7元-8元,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虽然这部分成本支出总额不大,但对于其整体经营成本来说并不属于小数目。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这部分的成本支出则达到每日10万元左右;调查企业的外地员工返回隔离租房食宿,20%企业每月补贴800-1000元,10%的企业通过集体宿舍解决,10%的企业由员工自我负担。

助力企业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

建立各级政府对企业供应链上“补链”和优化布局上“扩链”的专项扶持。面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积极拓展国内供应链。建议财政、金融、就业政策综合发力,所需资金纳入复工复产援企政策“总盘子”,以优惠贷款扶持“补链”、以创业政策扶持“扩链”,“双创”扶政政策在特殊时期应有符合时宜的新内容,尤其加大对民营困难企业“补链”稳岗力度。开拓国内市场补链、扩链的同时,也在国际复工复产中注重恢复国际供应链,形成外向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国际产业链畅通的优化布局。

重视国内市场与“一带一路”国家业务开拓。当前,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正逢其时”,积极推动消费回升、扩大有效投资、帮助外向型企业建立国内循环产业链;要积极畅通日韩欧产业链,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和相关配套产品的供应链、产业链。在全球产业链重组变化过程中,强化“第四只眼睛看世界”的能力。

想方设法保岗位、促就业。如果新冠疫情是“黑天鹅”,那大批工人失业可能是“灰犀牛”。3月下旬以来出口“断单”增多,大批工人失业风险增加。应以避免发生工人大规模失岗为底线,在政府帮助下尽最大努力将员工稳在企业,落实企业稳岗返还上年失业保险金政策,建议政府给困难企业中贫困地区农民工稳岗补助。建议在特殊时期失业压力增大情况下,可扩大参保企业享受返还失业保险金范围,同时根据失业率变化情况动态调整申领标准,部分地区可以根据企业人员规模建立阶梯型返还方案,提高返还比例。

注重企业的市场营销和劳动管理的创新。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人工成本、生产成本增加、原材料不稳定或中断、销售受影响等,成为防疫情中企业复工复产的突出问题。此类问题既受疫情影响,也是对企业“管理方式、销售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压力测试”与提升考验,推进网络办公、平台销售和远程服务等现代管理、销售与服务方式提升。利用弹性就业、居家办公、共享员工、综合工时制等方式有效解决阶段性用工难问题,也提高精准劳动的效率,实现精准就业,使其成为后工业化时期、网络化时代的新劳动管理方式之一。

防范特殊时期困难企业劳动关系风险,推动劳动关系稳定和劳资两利。强化劳动关系风险防控机制,对可能引发集体劳动争议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测、主动快速依法处置集体劳动争议。对新业态复工可从先规范后发展,边规范边发展,再到以规模促发展,对没有劳动合同约束,要及时研究适应新型用工的养老、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新办法,建立线上劳动争议调解平台;针对当前特殊时期劳动关系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要发挥人社部门牵头会同工会、企联工商联"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作用。

大力开展困难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下岗职工开展新技能训练营,建议列入各级人社部门组织的“315”技能提升计划给予培训补助,还可将今明两年培训资金集中使用,特殊时期可以“寅吃卯粮”,将今年新增设的16种新职业包含其中,积极对失业人员开展约络配送员、老年照护师等新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再就业。

发挥政府干部下沉企业创新服务的优势,专班跟踪服务规模化用工受到冲击大的困难企业。建立专班跟踪服务出口份额多的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帮助“头部”企业开发国内补链、扩链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协调服务,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畅通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循环、市场循环。

关键词: 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