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产业> 正文

“双碳”目标下巨头转身 瞄准新能源打造“新盛虹”

时间: 2021-08-16 21:59:32 来源: 经济参考报

8月初,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发布,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盛虹)位列第311位,较去年首次登榜排名跃升了144位。随后,入列2021年《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榜单第6位的盛虹董事长缪汉根宣布:盛虹启动战略转型,加快进军新能源新材料。

“事实上,面对风云变幻的石化产业,盛虹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的战略布局早已开启。”缪汉根告诉记者,“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盛虹转型发展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定而有力。”

成长:从印染“小作坊”到炼化“巨无霸”

走进盛虹,探寻这家世界级石化巨头的成长之路。记者发现,从印染到化纤、再到石油炼化,从“一根丝”到“一滴油”,盛虹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沿着产业链不断扩张的道路;而其每一步成长和壮大,都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苏南大地,刚刚高中毕业的缪汉根,选择回到家乡苏州吴江盛虹村一家村办丝织厂当工人。他接手了村里一家印染小厂——盛虹砂洗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人生。很多人没想到,一家原本作坊式印染小厂,在缪汉根手里一天天壮大。在历经了一系列“小鱼吃大鱼”式的并购整合后,到1999年末,盛虹已成长为一家旗下拥有7家印染厂且个个盈利的企业集团。

2002年,缪汉根把目光投向了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化纤行业。2003年,60万吨熔体直纺项目在盛虹上马,引发业界瞩目;2007年,40万吨熔体直纺超细纤维项目投产;2008年,世界第一条专业PTT(聚酯类新型纤维)记忆纤维生产线建成;2011年,中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3万吨PTT聚合装置开车一次成功……随着一系列高科技项目的投产运行,盛虹成长为全国乃至全球化纤纺织工业的佼佼者。

“接下来再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进入石油炼化行业,这是盛虹发展进程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步大棋。”缪汉根介绍说,那是2010年5月,有“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之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随后国家发改委规划布局了包括江苏连云港在内的全国“七大世界级石化基地”。盛虹抓住机遇,在连云港连连落子——2010年底,以生产高端化工新材料为主的斯尔邦石化成立;2011年,以生产纺织原材料PTA(精对苯二甲酸)为主业的虹港石化诞生;2018年底,以解决大宗石化基础原料的1600万吨/年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隆重开工……至此,一个规划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的盛虹石化产业园区在连云港国家级石化基地悄然成型。

这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总投资达677亿元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据缪汉根介绍,该项目引进吸收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对提升我国石化产业的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出席项目开工仪式的国家发改委一位领导表示,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是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石化产业布局规划方案》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对于拉动制造业投资、优化供给侧结构、补足石化产品供应短板将发挥积极作用,对促进我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苏南到苏北,从印染到炼化,盛虹的产业链一路向上,业务版图持续扩张,最终成长为世界级企业巨头。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发布,盛虹以总营收278.69亿美元,名列第455位;而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盛虹以384.40亿美元的营收,名列第311位。

创新:从“一根丝”“一滴油”到“一体化”

谈及盛虹发展壮大的“秘诀”,缪汉根归纳为两个字:“创新”。

创业之初,盛虹的成功归因于管理创新。那是在经营纺织印染时期,缪汉根凭借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高效率、高质量的企业管理模式,把一家印染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7家印染公司的企业集团。

盛虹在化纤行业的发展壮大则得益于关键技术创新。初入化纤行业,他们便瞄准超细纤维寻求技术突破,很快把产品规格做到了0.5dpf(即1万米重量0.5克),取得了国内领先。然而,一家日本公司率先将超细纤维单丝细度做到了0.3dpf,并自信宣称:这是世界上工业化纺丝的技术极限。

“日本企业能做到,盛虹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缪汉根下定决心,投资7亿元在欧洲成立研发中心,并联合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科研人员,展开超细纤维技术攻关。他把印染业务赚的钱大把投放到“一根丝”的研发上,历时两年多、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获成功,盛虹超细纤维单丝细度竟然做到了0.15dpf。业界惊呼:“这才是世界工业化纺丝真正的技术极限!”

盛虹0.15dpf超细纤维单丝很快实现量产,并迅速占领了国内外市场。如今其产量已超过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总和,位居全球第一。随后,他们又凭借世界领先的PTT记忆纤维生产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3万吨PTT聚合装置等核心技术优势,成为全球化纤纺织行业的龙头。2019年6月,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由盛虹牵头组建、10多个单位参与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宣告成立。这是全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创新中心。盛虹由此承担起中国由化纤制造业大国走向强国的责任和使命。

“特别是在进入石油炼化行业后,盛虹实现了由‘一根丝’到‘一滴油’再到‘一体化’的重大突破,这更加需要创新。”缪汉根说,2017年4月,盛虹石化成立了由12位两院院士组成的院士咨询委员会,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最前沿的技术和科技成果;2019年6月,盛虹石化创新平台宣告成立,重点是围绕石化产业链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此外,盛虹石化还与江苏海洋大学合作共建了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石化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确立合作关系,为企业石油炼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正是缘于强大的创新技术支撑,盛虹石化项目特别是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部采用国际领先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核心装置创下国内多个第一。比如,16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蜡油加氢裂化装置单套规模国内最大,煤油加氢装置按照航空煤油和柴油两种工况设计,可根据成品油市场需求动态调整生产安排,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对二甲苯装置为国内首次引进两段式重浆化回收工艺,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单系列对二甲苯装置;项目还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国产工艺技术连续重整装置,实现了关键技术完全自主化。

转型: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打造“新盛虹”

“如果说过去30年,依靠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盛虹成长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巨头,那么未来盛虹的壮大则必须依靠转型——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缪汉根强调说,这既是在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盛虹的新使命,同时也是顺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盛虹做出的新选择。

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量为2700万吨,但消费量高达3800万吨,供给和需求量相差1100万吨,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仅为71%。同时,高端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口依赖度更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盛虹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的战略转型事实上早已启动。

早在2010年,盛虹投资建设斯尔邦石化。从名称上不难发现,它是从三大国际化工新材料巨头——巴斯夫、拜耳(尔)和杜邦的中文名字里各取一字,其中已蕴含缪汉根向新材料转型的勃勃雄心。2016年,斯尔邦石化240万吨/年醇基多联产项目投产,用甲醇转化制烯烃(MTO)工艺生产乙烯和丙烯,其丙烯腈、MMA(甲基丙烯酸甲酯)、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O(环氧乙烷)及衍生物等装置产能在行业内名列前茅。丙烯腈作为生产碳纤维、ABS树脂/塑料、丁腈橡胶、腈纶等的主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电子设备、环保、医药等国民经济众多领域。

同时,斯尔邦石化还是国内最大的EVA光伏材料供应商。其自主研发的EVA光伏材料在晶点、熔指等关键指标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整体性能、质量已经可以替代进口产品,有力打破了国外垄断,极大缓解了下游市场需求。目前,盛虹集团EVA年产能达30万吨,占国内总产能的31%。

实现大型炼化项目落地投产,被认为是产业链延伸的“顶点”。盛虹的产业布局,是国内少有的“芳烃、烯烃”双链模式。“烯烃”是生产高端新材料的重要基础原料。斯尔邦石化以“烯烃”进行创新链、价值链延伸,已经在新型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生物基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特别是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将助力盛虹构筑世界级规模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原料保障大平台。

在中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后,盛虹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2021年4月19日,盛虹与鄂尔多斯市政府签订绿色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拟投资1270亿元建设甲醇和下游生产醋酸、甲醛、丙烯酸、烯烃及可降解材料、高吸水性树脂等多种高端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

2021年5月12日,为支持化工新材料企业斯尔邦的发展,盛虹旗下上市公司东方盛虹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斯尔邦100%股权。目前斯尔邦正在快速推进二期丙烷产业链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70万吨丙烯、52万吨丙烯腈、18万吨MMA。

2021年7月22日,一场由缪汉根主持、企业高层管理者悉数参加的战略转型会议在连云港盛虹石化产业园召开。会议宣告成立“新能源新材料战略实施领导小组”,缪汉根亲任组长;会议确定,盛虹将围绕国家战略方向和“双碳”目标要求,在“十四五”期间,将企业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基础原材料保障能力,世界领先的科研与创新能力,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供应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

目前,盛虹集团在新能源、高性能新材料、低碳绿色产业等三大方向开始了快速推进。据介绍,一是围绕新能源领域,布局氢能、风能、太阳能及配套新材料项目,建设百万吨世界级EVA光伏材料生产基地、锂电池隔膜材料、电解液和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等新能源重大项目;二是围绕高性能新材料领域,布局建设国内最大的POE等高端聚烯烃材料项目,以及尼龙66特种工程塑料等满足国家需求的重大项目;三是围绕低碳绿色产业领域,布局建设百万吨级可降解塑料、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及回收提纯等环保型新材料项目。

“盛虹战略转型是一场蝶变。”缪汉根说,按照规划,企业将以生产大宗石化原料的炼化一体化项目为平台,全面加快推进转型,形成核心原料平台+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生物技术等多元化产业链条的“1+N”新格局,打造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新盛虹”。

(记者 张超文 李新民)

关键词: 双碳目标下 巨头转身 新能源 新盛虹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